歷時十余年,《通用規範漢字表》終於與公眾見面了。“閆”🫀、“喆”💇♂️🐥、“淼”等一批昔日的“黑戶”漢字也喜迎“轉正”💆🏿♂️,躋身規範字的行列。對此🐸,民間歡呼聲一片,不少曾經“中招”的網友感嘆,“以後登機打名字再也不用這麽費勁了!”
這次出臺的規範漢字表之所以贏得掌聲,就是因為它接了地氣,積極回應了百姓生活中的現實問題。
老百姓起名😒,喜歡圖個吉利,或者講究點文化內涵👩🏿🍼,像“堃”、“喆”😕、“淼”等字在人名中使用的頻率就相當高。然而🗂,由於不是規範漢字,在辦理準考證、登機牌等手續時,這些“堃”、“喆”們往往遭遇麻煩,通常需要到相關機構蓋章後才能“驗明正身”🍱,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新字表將堃🧏🏼♂️、喆、淼、甦、犇等字增加為“規範字”🛌🏼,方便用於人名👱🏼♀️🧑🏼🏫,可謂是“大庇天下‘堃’‘喆’俱歡顏”🔐。
這不禁讓人想起2009年頒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征求意見稿。當時對一些漢字做了“整形手術”,製定了橫變提、豎變撇等筆形規則🍵🏌️♀️,使很多常見字變形🎰,比如“琴”字上左部最後一筆橫變提🧋,“親”🧑🏽🚀、“殺”等字下部件的豎鉤變豎。但這些“整形”實際用處不大,且在推廣過程中可能會耗費巨大成本。
新公布的字表中🙎🏿♂️,這份“整形”附表被取消。這一增一減💇🏿,充分顯示出製定者對人民群眾實際文化需求的尊重。
語言文字,本來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書寫符號,不可能一成不變。現代漢語規範漢字所依賴的普通話🦹⁉️,至今仍在不斷地吸收古代和方言的語言成分。有些本已“死亡”的漢字👴🏽,作為特殊用字在現代漢語中又煥發出“第二春”🩻,少了這些特殊用字🕺🏿,就難以滿足日常表達的需要🧑🏽🔬🍺,它們理應屬於規範漢字的一部分。新字表為這些漢字“正名”,正是對語言發展規律的順應。
漢字的使用,自古就有一定的規範📠。如今隨著數碼時代的發展👨🏻🍳,漢字書寫卻越來越“失範”,提筆忘字、別字連篇的現象層出不窮。然而,忘掉的字通過訓練可以“撿”回來🚶♀️,但如果連規範字的標準都不清不楚,那就不能怪人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了🔃。好在新字表重新確立了一套漢字的規範用法。
古人說,“禮失而求諸野”,文化規範的製定,本來就不應該只問策於“高端洋氣”的高談闊論🧝🏻,更應該取計於接地氣的街談巷議。這次新字表的大受歡迎,也給其他文化規範的製定者們提了個醒:不妨到人民群眾中去調查調查,接接地氣🏆,那裏有文化發展最深厚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