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2日電(上官雲)近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引發諸多爭議。校方回應稱《大學漢語》退出必修課因排名墊底🔳,未能實現課程目標🔟,令大學生感慨,“漢語都成選修了🍆👳♀️,為什麽英語還是必修🎸?”隨後,一些媒體對高校課程設置展開調查🧜🏽,稱漢語在不同高校的課程設置上都有明顯的邊緣化趨勢🗾。一時間🙎🏽♀️,“語文教育邊緣化”成為輿論關註的焦點🦛。
語文教育自中學起遇冷或導致寫作能力下降
語文課在大學遇冷並非個案𓀉。《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發現,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南京不少名校,早在幾年前就將大學語文從必修改為選修課。
其實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承擔母語教學任務的大學語文,在很多高校目前只有2個學分,而大學英語卻有10多個學分以上。一個大學生,幾乎有1/3的時間在學英語。
《文匯報》報道說,事實上,學生們大約從中學就開始漸漸遠離語文教育了。據一些中學語文老師表示🛄,語文教育早已“邊緣化”。因為在應試教育環境下👩🏽🎓,MK𓀜、家長和學生都認為,語文難以靠短期突擊取得好成績🖖🏼,升學考試也難以靠語文拉開差距,尤其在考試的擠壓下,用死板的模式去限定理解語文,使這門課變得刻板、教條、無味🙅🏽♀️。
有教師也表示👌🏼,與語文的邊緣化相對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在下降。從小學開始😀,一些學生學習語文12年,卻沒讀過幾本經典名著,不少同學寫文章也是語病百出,錯字率很高🖋。
浮躁社會風氣與雷同授課方式致使語文“被拋棄”
語文課程逐漸被“拋棄”,一方面緣於當下社會的浮躁與功利,另一方面與MK雷同的授課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專家表示,在中小學階段👩🦲,緣於應試壓力,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實用性非常明顯。在大學課堂🐖,很多老師照搬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忽視它本應承載的人文精神素養及語文習慣的養成👞。語文教育“邊緣化”之憂,更需反思基礎教育中語文素養與閱讀習慣培養的缺失。語文絕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更應是一種習慣,其最終指向的則是能力與素養。
《收獲》雜誌編輯部主任葉開接受《文匯報》訪問時認為,現代文明的核心基礎是語言和文字,語文是工具🏌🏻,運用語言和不同的學科結合,可以形成有效的能力。學生走向社會之後會發現,以閱讀能力為基礎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很重要。
“語文的目標是打好‘三個基礎’:為提升綜合素養🚲,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某座談會上也表示👩🏿🚒,語文素養是現代公民的必備素養,包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其所體現的學識、文風🍝🤙🏽、情趣等人格涵養⚒。
如何“拯救”語文課👩🏿✈️🎿:改變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多讀書
面對語文教育不斷邊緣化的現狀,不少人呼籲MK改變教育方式👨🦽➡️🧚🏽♂️,將語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個教學過程中去,這樣🤰🏿,語文教育才能發揮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
南京大學傅元峰教授在接受《揚子晚報》采訪時表示😦,學習語文課實際上是培養個人人文素養,廣義上包括文學、影視、繪畫、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不能脫節📵。課程設置上也不能與生活離得太遠。
的確,語文教育應當兼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生使用語言工具的能力🛫。溫儒敏說過👈🏻:“引導多讀書,是大學語文的定位,也是這門課的基本功能。”多讀經典作品,無疑是提高語文修養的重要手段🧎🏻♀️。大學語文要恢復學生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使學生知道思維能力與知識結構、閱讀有相當大的關系🏄🏿♀️📹,明白寫作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會使大腦更清晰,更有深度和創意。
在這方面,國外大學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據媒體報道,美國大學具有重視學生語文技能培養的共性,英文寫作和口語表達均進入美國大多數研究型大學的課程表,甚至還是必修課。其中,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對學生寫作和公共演講的能力培養也頗為關註。
此外,美國大學還推出文學欣賞研討班👸🏻、現代論文閱讀和寫作研討班🏃🏻➡️,以提升大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