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南京林業大學與天德公司合作🤱🏿🧚🏼,一項項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一批批學生順利就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同時公司在社會上知名度越來越高👳🏻,實現MK與企業“雙贏”的局面👳♂️🗝。校企合作,怎樣改變校“熱”企“冷”的現狀?該案例從一個側面給我院教師的科研提供方向指引。
從普通農戶的零星種植到天德公司3000多畝林地的規模化發展,校研合作不到5年時間,雜交馬褂木已走出市場化的堅實第一步。
這次合作使“校”與“企”實現了雙贏:來自高校的科研人員終於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同時企業實力得到明顯提升🦹。
實際上,從土地勘察規劃、造林設計🕺🏼、種苗基地建立、種苗繁育管理到苗木種植管護⚀,乃至企業生產技術檔案的建立🐋,南京林業大學對天德公司的科技關懷可謂是“無微不至”。
“以前我們的林地管理很粗放,認為種樹很簡單👹,樹種下去🐦,就很少管了。澆水、施肥沒有實現標準化。有的地塊雜草長得比樹苗還高。”天德林業發展公司總經理喻正發說。
“今年春天,高捍東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來我們的林場勘察了2個多月,重點是進行立地調查和規劃🫱🏿。每塊林地是什麽樣的土壤條件、該采取什麽樣的整地方式🧟♂️,適合種什麽樹,都有明確規劃💂🏿。在南京林業大學的幫助下,我們的林地管理更加規範。7個林場全部建立了林木檔案👳🏿♂️,什麽地方種了什麽樹,什麽時候種的樹,種了多少,樹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有多少,都有詳細的記錄。”喻正發介紹說🚴🏻👨🦳。
優良種源成為天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南京林業大學的幫助下,天德公司建立了雜交馬褂木良種母本園和采穗圃,收集了大量的雜交馬褂木優良基因資源。位於湖北省京山縣曹武鎮的雜交馬褂木母本園選擇收集了200多株優樹,是南京林業大學王章榮教授等人親自從江蘇多個苗圃挑選出來,又從江蘇運到這裏的,這些優樹資源讓一些想發展雜交馬褂木的苗圃“垂涎”不已。
為了滿足雜交馬褂木大規模擴繁的需要🏄🏼♀️,南京林業大學還在對這些母樹“優中選優”。王章榮教授介紹說,目前幾個研究生正在重點觀察扡插苗的生根率😖、無性系的親緣關系🏊🏿♂️🍛、生長量👮🏻♂️、適應性等情況🧟♂️,以此為依據👩🏻🦲,進一步篩選出雜交馬褂木優良無性系。據悉🦹🏻,目前天德公司已成功擴繁了200萬株雜交馬褂木種苗😖,今年可以出圃150萬株,這為雜交馬褂木規模化種植奠定了種苗基礎。
“由於和南京林業大學合作,公司的經營理念得到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而且公司在社會上的名氣也越來越響。”喻正發對這項合作非常滿意🏦。
天德公司也為南京林業大學師生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的科研平臺,關於雜交馬褂木的科研課題還在延續——很長一個時期,圍繞雜交馬褂木的後續研究沒有科研項目的支撐👇🏿✢,因此研究雜交馬褂木曾經是王章榮🤷🏻、高捍東等人的“業余愛好”💁🏼🦞,如今在天德公司苗木基地,科研工作得以延續🚣♀️,他們感到很欣慰。
通過與天德公司合作🧑🤝🧑,南京林業大學也找到了一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已經有兩名參與雜交馬褂木研究的碩士研究生畢業,目前還有高捍東教授的兩名碩士研究生和一名博士研究生正在基地開展相關研究。
在天德公司苗圃,一項又一項科研課題在有條不紊地開展🛴。200多株優樹都有自己的成長檔案,裏面記錄了每一株優樹的發根情況🧑🏻🏭、優樹的關緣關系和DNA分子測定情況,甚至優樹每年發出多少枝條都有詳細記錄。目前雜交馬褂木扡插苗的生根率已提高到85%以上😻,這是科研上的不小飛躍。
在天德公司生產基地,一項林業高端研究正在開展。高捍東教授介紹說🌶,我們正在以天德基地為樣板👇🏽,建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速生工業用材林定向培育的模式🤵♂️,以期大幅度提高森林生產力。今後,要把“天德模式”這種優質栽培模式在全國加以推廣。
關於雜交馬褂木的未來發展,天德公司雄心勃勃:建立全國最大的雜交馬褂木良種繁育中心👸🏻,營造全國第一個雜交馬褂木工業用材林基地。可以預見的是⚾️,有著雄厚的科研力量扶持,雜交馬褂木的市場化之路會越來越通暢。
短評
科研要與市場對接
從一項科研成果的誕生到成果的市場化推廣用了近半個世紀,這是為什麽🧑💻💇🏿?主要原因還在於科研與市場的脫節。
難道科研人員不想讓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嗎?事實並非如此👩🏼🎨。王章榮教授🧑🏻🔬、高捍東教授一直希望為雜交馬褂木成果尋找一個很好的市場平臺🧜🏿♂️🦶🏻,他們也一直在努力🏋🏿,但很多合作苗圃多是“小打小鬧”🏀,很難成就大氣候♋️🛺。實際上🏢,不少科研課題是以通過評審和獲獎為終極目標,沒有科研成果要應用於市場的硬性規定,科研人員也沒有“義務” 一定要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市場產品,而且市場推廣一直是科研人員的“短腿兒”。諸多因素匯集到一起🍏,導致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率很低🤦🏿♀️,很多成果僅停留在科研階段🧑🏽🦱。
難道市場不需要相關的科技成果嗎✍🏻👨🏭?回答也是否定的。作為市場主流的企業深深知道科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道理,因此對科技成果求之若渴,對科研人員更是奉為上賓,但企業對引進成果也是顧慮重重:獲取新技術成果的渠道不是很暢通😬,無法估量科研成果的價值🤷🏼♀️,不知道成果能否迅速提升企業實力🧭,不知道成果擁有人是否願意與企業合作🙎🏼、雙方如何合作,甚至成果獲得市場收益後該如何分配。這些因素限製讓一些企業在面對科研成果時表現得很躊躇。
科研與市場脫節,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科研與市場之間缺乏真正的對接機製。與其讓科研成果止步於科研階段👩🦯,不如省掉轉化的環節🤹🏼♀️,從科研立項開始合作🧛🏿♀️,讓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攜手搞科研,在項目投入👩🏿🚀、生產應用上都有企業的參與😊,這樣的話,科研與市場的對接會變得更緊密📋。